好名网 > 取好名字 > 百家姓 >

百家姓中裴姓和陆姓的来源

时间: 春林2 百家姓

众所周知,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,从最早的原始社会部族分化开始,经过漫长的发展,才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姓氏,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“百家姓中裴姓和陆姓的来源资料”,欢迎阅读与借鉴!

百家姓中裴姓和陆姓的来源

裴姓的来源

一、寻根溯祖

1、出自嬴姓,为伯益之后。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飞廉的,他的裔孙被封于蘋邑(今山西闻喜县东),称为蘋氏,至六世孙为蘋陵,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(山西蔺猗西南)君,他就去掉邑字,改加衣字,表示已经离开了蘋邑,称为裴姓。

2、源于周朝秦国。秦国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,史称秦非子。秦非子的后代中有人被封为侯爵,并被封为裴乡(今山西闻喜县的裴城)的首领,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。他的后世子孙便已封邑为姓,称裴姓。

3、源于春秋时晋国。晋平公将一个贵族封到裴中(今陕西岐县)那个地方做首领,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。他的后代遂以"裴"为姓,称裴姓。

二、郡望堂号

【堂号】 "绿野堂":唐朝时督国公裴度建有绿野堂别墅。 "督国堂":唐宪宗时,淮蔡节度使不听朝廷的命令。朝廷派了许多军队去平叛,都大败。大臣提议罢兵。裴度力请征讨。朝廷拜他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(副宰相),督兵平淮南,擒吴元济,因功封督国公。 【郡望】 河东郡:秦时置郡。相当于现在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。

三、历史名人

裴 秀:晋代司空、地图学家。他总结前人经验,提出"制图六体",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著有《禹贡地图》十八篇。

裴 度:唐宪宗时宰相。他力主消除藩镇。元和十二年,督师破蔡州,唐代藩镇叛乱的局面暂告结束。有"名震四夷"、"天下莫不思其风烈"的赞美。

裴 果:北周骠骑大将军。少时慷慨有志略。魏太昌时,为平阳郡丞,从军征讨,每先登陷阵,勇冠当时。累官隆、眉、复三州刺史,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。

晋代有名士裴楷,南朝时宋有史学家裴松之,齐有广陵太守裴昭明,隋代有光禄大夫裴仁基,唐代有宰相裴寂、裴炎、裴耀卿,诗人裴迪,书法家裴行俭,兵部侍郎裴休。

裴氏祠堂对联资料

裴(Péi)姓出自嬴姓,为伯益之后。得姓始祖:伯益。伯益的后代,被封于非(原字为上非下邑)乡,后代因此以非为氏,后来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,就去掉邑旁,以衣旁为裴,称裴氏。

衣锦荣归光故里;

非乡改姓发新枝。

——此联为以鹤顶格嵌裴姓的“裴”字的析字联。

领袖风流推北郡;

文明嗣续冠东都。

——全联典指裴姓的源流和郡望。

簪缨世胄河东郡;

耕读人家绿野堂。

——全联典指裴姓的郡望和堂号。

司空首创制图体;

太守三谈立业经。

——上联典指晋代司空、地图学家裴秀事典。下联典指南齐文陵太守裴昭明,常曰:“一身之外,夫复何须?子孙不才,我聚彼散,若能自立,不如一经。”

将军智略推三邑;

宰相才名震四夷。

——上联典指北周骠骑大将军裴果。从军征讨,每先登陷阵,勇冠当时。累官隆、眉、复三州刺史。下联典指唐代宰相裴度。力主削除藩镇。有“名震四夷”“天下莫不思其风烈”的赞美。

附:

堂开绿野;

绩著桂林。

——佚名撰裴姓宗祠联。上联典指唐·裴度。下联典指唐·裴怀古。

媒谐玉杵;

女返黄蛾。

——佚名撰裴姓宗祠联。上联典指唐·裴航以玉杵为聘,娶女仙云英事典。下联典指唐·参军黄蛾已聘之女为郡牧所夺,献于裴度,度获悉其情,还其女于黄娥。

风物饯流年,资水滔滔,淘尽游人信息;

江山留胜迹,碧峰隐隐,飞扬志士襟怀。

——此联为湖南省益阳县裴公亭联。亭在资水大桥头,为纪念唐大中时兵部侍郎裴休所建。

百代启文明於领袖,纵横自古风流推北郡;

千秋绵甲第於午桥,绿野如今嗣续冠东都。

——佚名撰江苏省丹阳市后巷镇裴家村裴氏宗祠联。

陆姓的来源

一、 姓氏起源 1、相传吴回在帝尧时任火神祝融,他的儿子名终;在陆乡一带,称陆终。其后代以陆为姓,为山东陆氏的起源。2、战国时,田完裔孙齐宣王有孙子名通,受封于平原县陆乡,即陆终的故地,因此以陆为氏。史称陆氏正宗,也为山东陆氏的起源。3、出自陆浑国。春秋时有一国名为陆浑国,公元前525年为晋国所灭,亡国之后的遗民依照汉人的习惯,以国为氏,后代以陆为姓。4、出自他族改姓。南北朝有北鲜卑复姓步陆孤氏,随魏文帝迁如洛阳后改为陆氏。

二、 迁徙分布 陆氏的发源地有多处。从繁衍的大致情况看,历代路姓是以今山东、河南、江西、湖北、浙江、江苏六个省为主要分布的地方。分布于这些地方的陆姓大多为战国时宣王的儿子陆通之后。 陆姓早就兴盛于江浙一带,据史料记载,陆通有子陆发任齐为大夫,子孙后来又有迁徙至荆州、丹徒的。汉末三国鼎立的时候,位于江东的东吴,陆氏人才辈出,著名的如孙权手下的陆逊、陆逊的儿子陆抗、孙子陆机和陆云,可见当时陆氏在此地的兴旺。到了南北朝时期,南北方各地的陆氏都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发展。宋元之后,陆氏遍布全国各地。

三、 郡望堂号

郡望:1 吴郡: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,治所在乌程。此支陆氏为陆通的直系后裔,其开山始祖为西汉时的陆烈。2 河南郡: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,治所在洛阳。3 颍川郡:秦王政十七年置郡,治所在禹县。此支陆氏为吴郡陆氏的分支,其开山始祖为东汉颍川太守陆闳。4 平原郡:西汉置郡,治所在平原。5 河内郡:楚汉之际置郡,治所在怀县,西晋移至野王。

堂号:1、忠烈堂: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誓死不降元,立益王于福州。元兵杀来的时候,陆秀夫从容拔剑将妻子、儿子驱逐下海而死,然后自己也投河自尽。 2、黜霸堂:汉朝时,陆贾随刘邦灭秦建汉。他的口才相当好,两次出使南越。有《新语》送给高祖,要义是崇王黜霸; 3、翰英堂:目前上海陆姓的一支,起源待考; 4、陆氏又以河南、平原、河内、吴郡为其堂号。

四、 历史名人

1、陆陇其:平湖人,清代著名学者,与陆世仪并称“二陆”,学宗程朱,反对王守仁的“致良说”,以“居敬穷理”为主。

2、陆心源:浙江吴兴人,清代藏书家,他收藏了两百本宋朝的珍善本书,因藏书扬名于天下。著有《潜园总集》。

3、陆广:元代著名画家,吴人。

4、陆游:山阴人,南宋时著名的诗人。曾在朝廷任官,在政治上坚决抗金,主张充实军备。晚年退居家乡,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变。一生中创作了很多诗歌,现存的有9000多首,内容极为丰富,抒发政治抱负,反映人民生活疾苦,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求和,风格浑雄豪放,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。《关山月》、《书愤》、《农家叹》、《示儿》均为传世名作。

5 陆羽:复州竟陵人,唐代著名的茶道专家,为人诙谐风趣,闭门著述,不愿为官,一度kao做零工维持生计,与女词人李季兰友谊颇深。一生的嗜好是喝茶,是当时品茶的最高权威。人称“茶神”。

6 陆贾:西汉著名政治家、辞赋家,他自从汉高祖定天下以后,常作为说客出使诸侯。力主提倡儒学,“行仁义,法先胜”,并辅以黄老的“无为而治”的思想,作为地主阶级的统治工具,对汉初政治曾起过较大影响。

7 陆逊:三国吴国名将,善谋略,出谋击败关羽,后水攻大败刘备,因战功显赫而官至丞相。

陆氏祠堂对联资料

陆(Lù)姓是颛顼的后代。周朝初年,舜的后裔妫满建立了陈国(都今河南省淮阳),其十代孙陈完,后因避难逃到了齐国,因功被封于田地,更名田完。战国时,田完的裔孙田和代齐,自立为君,田和曾孙齐宣王有一子名通,字季达,受封于平原县陆乡,陆通其后代以其封邑为氏,称为陆姓,并尊陆通为其得姓始祖。陆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位的大姓,在台湾排名第九十四位。

颍川郡平原郡河内郡诸支挺秀;

忠烈堂黜霸堂翰英堂各族争芳。

——全联典指陆姓的郡望和堂号。

诗稿剑南万卷;

文章洛下双龙。

——上联典指南宋诗人陆游。著有《剑南诗稿》等。下联典指西晋文学家陆机、陆云两兄弟。吴县华亭人,太康末年同到洛阳,文才倾动一时,被称为“二陆”、“双龙”。有《文赋》《陆士龙集》。

吴郡烟波一叟;

竟陵茶道三篇。

——上联典指唐末文学家陆龟蒙,吴郡姑苏人。曾任苏、湖二郡从事,后退隐松江甫里,自号江湖散人。有《耒耜经》等。下联典指唐代茶道专家陆羽,复州竟陵人。以嗜茶著名,对茶道很有研究,著有《茶经》三篇。他是当时品茶的最高权威,被奉为“茶神”。

南宋鹅湖学派;

东林莲社高风。

——上联典指南宋学者、教育家陆九龄、陆九渊。兄弟二人曾在鹅湖讲学,被称为“鹅湖学派”。下联典指南朝宋道士陆修静,与诗人陶渊明、僧人慧远等人在东林寺结白莲社。世称“南天师道”。所撰《三洞经书目录》,是最早的一部道藏书目。

一门十世忠良第;

六相三贤理学家。

——象山所在的陆氏家族曾因十世同堂不分灶而名动大江南北。

附:

赠梅明友爱;

怀橘表孝心。

——佚名撰陆姓宗祠联。上联典指朝时陆机。下联指三国时陆绩年六岁,在做客中怀橘遗母事典。

渴不饮盗泉水;

热不息恶木阴。

——此联为西晋文学家陆机《猛虎行》诗句联。

位卑未敢忘忧国;

事定犹须待阖棺。

——此联为南宋最杰出的诗人陆游诗句联。

身为野老已无责;

路有流民终动心。

——此联为南宋最杰出的诗人陆游诗句联。

万卷古今消永日;

一窗昏晓送流年。

——此联为南宋最杰出的诗人陆游诗句联。

顾渚一瓯春有味;

东风百里雪初晴。

——此联为清代同治状元陆润庠自题联。

玉管漫吹秋月白;

红牙曾对绮筵新。

——此联为明代诗人陆圻《与歌者陈郎》诗句联。

怀橘归遗,奇童知孝;

梦莲应兆,才女工诗。

——佚名撰陆姓宗祠联。上联典指三国时吴人陆绩。下联典指清代女陆观莲。

母子乔迁,六百余年同歌乐土;

兄弟联争,寻常科第克继书香。

——佚名撰广东省鹤山市雅瑶镇隔朗村陆氏宗祠联。


百家姓中裴姓和陆姓的来源相关文章:

百家姓中岑姓和薛姓的来源

百家姓中潘姓和葛姓的来源

百家姓中云姓和苏姓的来源

百家姓中雷姓和贺姓的来源

百家姓中酆姓和鲍姓的来源

百家姓中冯姓和陈姓的来源

百家姓中公姓和晋姓的来源

百家姓中费姓和廉姓的来源

33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