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名网 > 取好名字 > 百家姓 >

百家姓中费姓和廉姓的来源

时间: 春林2 百家姓

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,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,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,其中从我们的姓氏就可见一斑,大家对姓氏都了解多少呢?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“百家姓中费姓和廉姓的来源资料”,欢迎阅读与借鉴!

百家姓中费姓和廉姓的来源

费姓的来源

一、姓氏溯源

1、是远古大禹治水时,有个大臣叫伯益,帮助大禹治水有功,受封于大费,他的后代有支以费为姓,如夏桀时去夏归商的费昌,就是他的后裔;

2、夏启分封其支子为费,以地为氏。

3、是古代春秋时,鲁桓公的儿子季友为大夫,被封为费邑的首领,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,相传姓费。

二、郡望堂号

汉置江夏郡,现在湖北省云梦县。《姓纂》记载:系出拟姓,禹后。夏未有费仲、费昌。望出江夏。

三、历代名人

费直(生卒年不详),字长翁,东莱(郡治今莱州市)人,西汉古文易学“费氏学”的开创者,官至单父(今单县境内)令。费直依古文古字本汉《易》,称《古文易》。“长于卦筮,亡章句”,“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”即《易传》“解说上下经”,开幕训诂学史上以传附之先河。东汉时期,经学家陈元、郑众、马融都学习和传授费氏学,马融还为费氏《古文易》作“传”(指解释经文的著作)并把它传授给其高足、汉代经学集大成者郑玄,郑玄作《易注》。经学家荀爽也汉费氏《易》,作了《易传》。三国时传魏经学家王肃、玄学家王弼,王弼还作了注。费氏学大兴。南北朝时期,梁代、陈代正式把郑玄、王弼二注“列于国学”。今本《周易》与《费氏易》有很深的渊源。清代马国翰《玉函山房辑佚书》辑有《费氏易》1卷、《费氏易林》1卷、《周易分野》1卷。另《释文》有《费直章句》4卷,系后人伪托。

费震——明朝鄱阳人。洪武初以贤良征为吉水 知州。宽惠得民,升为汉中知府。岁遇灾荒,盗贼四起。费震发仓粟10余万斗贷民,到秋收时还仓,盗贼闻知,皆来归正。

费茂公——字谨与。清朝长白山东巴海人。崇顺治间从攻山东、江南,取 劳山,拔苏州。自入关以来,大小百余战,身受创伤无完肤,而 锐气不少挫。官至盛京工部侍郎。

费仲:一作费中。商代人。纣宠臣,善于阿庚逢迎,贪利,国人勿亲。纣囚禁西伯昌(周文王),周臣通过仲献美女、奇物、良马,文王得出。

费子贤:明初人。从朱元璋渡江,数有功。取武康、安吉,筑城御张士诚兵进攻。曾以三千人击退张氏八万之众,以功进指挥同知。取福建、攻元都、定西陲皆有功。官至大都督府佥事,世袭指挥使。

费氏祠堂对联资料

费(Fèi,Bì)姓出自嬴姓,为远古帝王颛顼裔孙大费次子若木之后,以祖名为氏。姓得姓祖:

1.费(Fèi 音沸)无极。春秋时鲁大夫费无极,因受封于费邑,他的子孙以封地名为姓。

2.费(Bì音必)季友。春秋时鲁国鲁桓公的儿子、宰相季友,因受封于费邑,其后世子孙以受封作为姓氏。

望扬江夏;

源自颛顼。

——上下联分别典出费(Fèi、Bì)两氏的源流和郡望。

宏基厚德琅琊郡;

人杰永昌承志堂。

——全联典指费姓的郡望和堂号。

《星槎胜览》传中外;

《费氏易林》耀古今。

——上联典指明代航海家费信。随太监郑和通使西洋,前后四次,历览海外诸国人物、风土、出产。撰有《星槎胜览》二集。下联典指西汉学者费直,为古文易学“费氏学”的开创者。撰有《费氏易林》。

武进医名满华夏;

长房道法藏葛陂。

——上联典指清代名医费伯雄,武进人。精医,活人甚多。下联典指东汉方士费长房,传说他有缩地术。相传能治百病,鞭打百鬼,又善变幻捉妖,後丢失符,被鬼所杀。

附:

大江流汉水;

孤艇接残春。

——此联为清代道士费密诗句。

朗抱相于兰室契;

清游合有竹林贤。

——此联为清代诗画家费小楼撰书联。

割股疗亲,唐推孝子;

殉节刺敌,明著宫人。

——佚名撰费氏宗祠联。上联典指唐代双流人费襄。下联典指明末思宗的宫人费氏。

诗才横溢,落笔数千言;

道法高妙,乘杖十余春。

——佚名撰费氏宗祠联。上联典指明代诗人费元禄。下联典指东汉方士费长房。

廉姓的来源

廉(Lián)姓出黄帝之孙高阳氏颛顼之孙大廉之后以祖名为氏,始祖为大廉。廉姓是一个十分老资格的中国姓氏,其来源至少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。

廉氏祠堂对联资料

姓源上古;

望出河东。

——全联典指廉姓的源流和郡望。

信平良将;

神武赞歌。

——全联典指战国时赵国神武大将廉颇,他的一生,多采多姿,在司马迁的笔下栩栩如生。

名并史云,贤同孟子;

师从孔圣,本学东坡。

——上联典指西汉堂邑人廉公谔、元代大臣廉希宪。下联典指春秋时卫国贤士廉洁、宋代画家廉布。

钟灵循吏,惠政兴邦歌太守;

毓秀贤人,清风并驾颂司农。

——上联典指东汉云中太守廉范,旋迁蜀郡,善政好义,百姓歌之。下联典指西汉司农廉公谔,曾任莱芜令,历官司农少卿、滑州知州。百姓唱道:“甑釜生尘鱼,境内安以乐。昔闻范史云,今见廉公谔。”

279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