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名网 > 取好名字 > 百家姓 >

百家姓中高姓和夏姓的来源

时间: 春林2 百家姓

你知道我们的姓氏最初的来源吗?中国的原始社会时期,形成许多不同的部族文化,这些部落为了区分,就画下许多图腾座位区分,这就是中华姓氏的最初形态。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“百家姓中高姓和夏姓的来源资料”,欢迎阅读与借鉴!

百家姓中高姓和夏姓的来源

高姓的来源

一、来源有四

1、出自姜姓。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,所以以姜为姓。炎帝17世孙姜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,受封吕侯,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。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,即姜太公,又称吕尚、吕望,辅佐周文王、武王灭商立周,受封于齐国。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,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,称公子高。依照周朝贵族礼仪,其孙傒取祖名为氏,为高傒。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,迎立公子小白为君,就是齐桓公。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。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、公孙趸排挤,出齐奔燕。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,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。渤海高氏由此发轫,繁衍不息,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。高洪的一支后裔高瞻创立了渔阳高氏、辽东高 氏,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。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。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。因此,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。

2、以王父字为氏。齐惠公姜元的有一子叫公子祁,字子高,其孙强取祖字为氏,名高强,其后为高氏。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。

3、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。如魏时,鲜卑族有楼氏,后改高氏。十六国时,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,遂改姓高,称高云,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,称高氏。高丽羽真氏,后有改高氏的。南北朝时,先后有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。北齐文宣帝姓高名祥,当时有元景安、元文遥本鲜卑族,随汉姓元,因有功于北齐,高洋赐他们"高"姓;又北齐时重臣,高隆之,本姓徐,因其父与高欢交厚,遂改为高氏。

4、以"高"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,后有改单姓"高"为氏。譬如:高车氏、高堂氏、高阳氏、高陵氏等。

二、迁徙分布

高氏的发源地虽说在今河南省境内,但自春秋以后的高姓却大都出自齐鲁之地。战国或秦时,高氏已自山东迁入今河北、辽宁省境。东汉时,有渤海郡太守高洪定居渤海蓨(今河北省景县)。南北朝时,有渤海郡人高欢(高欢在北魏时曾在今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白灵淖乡补卜代村,旧时为古怀朔镇),曾在北魏执魏政达16年之久,死后,其子高洋便代东魏称帝,为北齐。京兆高氏又与北齐同祖,初居文安(今属河北),后迁徙到京兆。吴丹阳太守高瑞,初居广陵,其后迁至秣陵(今属江苏)。高氏大批南迁始于西晋末年"永嘉之乱"时。唐初,有高氏随陈政、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。唐僖宗时,有高钢(河南高氏)因避"黄巢之乱"南迁入闽,为高姓入闽后的始祖。在汉末时,又有一支高氏由陇西(今属甘肃)南迁至滇中(今属云南),后成为白蛮大姓。宋绍圣元年间,高升太夺取大理段氏政权,自立为王,称大中国。传子高太明,于圣绍三年,又将王位还给段氏,仍封为中国公,世为大理宰相,控制大理国政权,被称为高国主。其后裔历经元、明、清数代均为云南土司。中国历史上,高姓称帝王者14人,曾建立北齐、燕、荆南等政权。

三、郡望堂号

【郡望】

渤海郡:西汉时置郡。此支高氏,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守渤海太守高洪。

渔阳郡: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。以渔水之阳得名。高隐、高瞻之后。

广陵郡:汉时置。此支高氏,为吴丹阳太守高瑞曾孙高悝之后。

河南郡: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。此支高氏,为鲜卑族高氏之后开基。

辽东郡: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所建郡。高瞻之后。

【堂号】

"厚余堂":孔子弟子高柴,做费城宰(今之县长)。孔子评他:"柴也愚"。朱熹注"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"。《词海》:愚,纯朴也。

"渤海堂":唐朝时高固、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;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。

高姓堂号还有"渔阳堂"、"辽东堂"、"广陵堂"、"河南堂"、"有继堂"、"供侯堂"等

四、古代历史名人

高渐离:战国末年时燕人,擅长击筑,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(即秦始皇),到易水送行,他击筑,荆轲和歌。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,不中被杀。

高适:唐朝诗人,与岑参齐名,并称为"高岑"。其"边塞诗"以描写边塞风光、士兵生活、人民疾苦为内容。代表作有《燕歌行》。

高汝砺:金右丞相,封寿国公。现山西省应县人。曾对纸钞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。对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。为人正直。

高克恭(1248—1310),元代画家,字彦敬,号房山,其先回鹘(维吾尔族),籍贯大同(今属山西),居于燕京(今北京市),晚年寓钱塘(今浙江杭州)。官至刑部尚书。 善书画, 《云横秀岭》、《墨竹石坡》为其代表作。与赵孟

高氏祠堂对联资料

高(Gāo)姓出自姜姓。得姓始祖:高奚。春秋时期,姜太公六世孙文公吕赤的儿子受封于高邑(今河南省禹州市),称为公子高。当时,公孙无知发动内乱,杀了齐襄公。奚联合诸大臣一齐平定内乱,诛公孙无知,迎立公子小白为君,就是后来的齐桓公。奚因为平乱迎君有功,被封为上卿,并赐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,称为高氏。在中国历史上,高姓称帝王者有14人,曾建立过北齐、燕、荆南政权。高姓是当今姓氏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一。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九。

渤海堂双玉堂报本堂诸支挺秀;

渔阳郡河南郡辽东郡各郡争芳。

——全联典出高姓的郡望和堂号。

孝子三年泣血;

郡王八战铭功。

——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人高柴,孔子的弟子,性情仁爱,对父母孝敬,为双亲执丧礼,泣血三年。下联说唐代南平郡王高崇文,治军有名。驱吐蕃犯兵有功,封渤海郡王。剑南西川节度使刘阀反乱,他率兵讨伐,在鹿头山八战八胜,活捉刘癖。

旗人续写红楼梦;

达夫行歌边塞诗;

——上联典指清代文学家高鹗,汉军镶旗人。续《红楼梦》后四十回,让宝、黛爱情故事终以悲剧结局,使曹书成为首尾完整的文学巨著。有《兰墅诗钞》。下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,字达夫,官至西川节度使,封渤海县侯。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兵士生活之“边塞诗”为著,《燕歌行》即其代表作。有《高常侍集》。

皇后临朝女中尧舜;

攀龙讲学院内程朱。

——上联典指宋英宗高皇后,临政九年,朝政清明,人称为“女中尧舜”。下联典指明·高攀龙,志于程朱之学,后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。

附:

莫道名高与爵贵;

须知子孝和妻贤。

——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《琵琶记》中联语句。

达夫诗派吟边塞;

剑父画风创岭南。

——佚名撰高姓宗祠联。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。下联典指近代画家高仑。

人居东晋风流后;

家在西湖山水间。

——此联为清代书法家高螺舟书赠联。

池上诗系春草梦;

水心人坐藕花风。

——此联为明代画家高允恭,撰贵阳中山公园池心亭联。

软红不到藤萝外;

嫩绿新添几案前。

——此联为清代画家高其佩(1660-1734)自题联。

九爽七公八宰相;

三王一帝五封侯。

——赵鹤清撰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高让公故里。

前辈典型,秀才风味;

华嵩品格,江海文章。

——此联为清代乾隆进士文治(梦楼)赠老儒高心余联。

一息尚存,此志不容少懈;

十手所指,吾身安可自欺。

——此联为当代诗人、书法家高适(1903-1977)撰书联。

从安海、溯渤海,海阔渊源远;

由凤山、迁平山,山秀人文多。

——此联为福建省安溪县大坪乡高氏宗祠联。

夏姓的来源

一、来源有三

1、出自姒姓。相传帝尧时,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,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。后来,禹治理了水患,指导百姓兴修沟渠,发展农业,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,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。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,舜封他于夏(今河南登封县东),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。夏禹死后,其子启继位,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--夏朝。夏立国400多年,共传13代,16王。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,夏王族便有以国为氏,称为夏氏。

2、出自姒姓。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,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(今河南省杞县),为杞侯。至简公时,被楚国所灭。简公之弟佗(本妫姓)出奔鲁国,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,给予采地为侯,称为夏侯(复姓),其后裔以夏为姓,称夏氏。

3、出自妫姓,以王父字为氏。西周初年,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,建立陈国,建都宛丘,以奉帝舜之宗祀。史称胡公满、陈胡公。春秋时,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,有庶子名子西,字子夏。其孙征舒以王父(祖父)之字为氏,称为夏征舒,其后遂有夏氏。

二、迁徙分布

夏氏因得姓很早,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,散居尤为广泛。大致上,秦及秦代以前,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,并迁往陕西、山东、安徽、山西、河北等地。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(今属河南)为大夫,裔孙夏御寇仕齐(今山东东部)为大夫。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(大致出自陕西夏氏)。秦汉之际,有代(今河北西北部、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)相夏说;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。魏晋南北朝以前,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,特别是中原一带。夏姓南迁始于汉代,如西汉时有夏黄公,为鄞人(今浙江宁波市);东汉有夏方,为九江人(今属江西)。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,经过长期繁衍,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,移向了江南地区。唐宋以后,夏姓主要以江南广大地区为其繁衍地,广布于今安徽、浙江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苏、福建、和广东、广西等省,特别是以浙江的分布最为集中,使得夏姓最终成为了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。

三、郡望堂号

【堂号】

"平水堂":夏禹治水13年于外,三过家门而不入,水患终于被治平,舜把帝位让给了他。 夏姓也以"会稽"为堂号。

【郡望】

会稽郡:秦始皇二十五年(公元前222年)于吴、越地置郡,治所在吴县(今江苏苏州市)。西汉时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,茅山以东,浙江省大部分(仅天目山、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)及福建全省。此支夏氏,为西晋高士夏统之族所在。

谯 郡: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,治所在谯县(今安徽省毫县)。

高阳郡:东汉桓帝置郡,治所在高阳(今河北高阳县东)。晋泰始初置高阳国,治所在博陆(今河北蠡县南)。北魏改为郡,移治高阳。

鲁 郡: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,治所在鲁县(今山东曲阜)。

四、历史名人

夏 昶:明代著名画家。他不仅善绘画,而且善书能诗;其诗词清丽,书工正楷,其画擅长写竹石,当时推为第一,有传"仲昭一个竹,江南十锭金"。宋代以后,是夏姓在文学领域里最为光辉的时期。

夏 圭:南宋杰出的画家。早年工人物画,后以山水画著称。并与马远同时,号称"马夏"。画风洒脱,糅合李唐、范宽与米芾的画法,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,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,时称"夏半边"。

夏原吉:明朝大臣,为永乐、洪熙、宣德三朝户部尚书,主持财政27年,支应无误,在详定赋役,清仓场,广屯种,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绩。

夏 恭: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。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,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,可谓桃李满天下。

夏无且: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,由于"以药囊捉荆轲",而名登《史记》的"刺客传"。

夏 育: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,据说他力举千钧,能生拔牛尾。

夏氏祠堂对联资料

夏(Xià)姓出自姒姓,大禹之后。夏朝传至帝桀时被商汤推翻。夏王族便以国为氏。得姓始祖:夏启。相传帝禹死后,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,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——夏朝。夏立国四百年,共传十三代,十六王。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,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。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六位的大姓,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九。在台湾排名第九十六。

赋传平水;

源溯涂山。

——全联典出“平水堂”事典。夏禹治水13年于外,三过家门而不入。相传禹娶涂山氏,嗣受舜禅,国号夏,后裔遂以夏为氏。

高阳郡会稽郡簪缨世胄;

正德堂平水堂耕读人家。

——全联典出夏姓的郡望和堂号。

南国一竿竹;

西凉十锭金。

——全联典指明代著名画家夏景、夏昶。他们皆善绘画墨竹,有“夏卿一个竹,江南十锭金”之美誉。

《江山佳胜》留名远;

《野叟曝言》惠世长。

——上联典指南宋画家夏圭。工画人物,尤擅山水。为“南宋四家”之一。存世作品有《江山佳胜》。下联典指清代小说家敬渠。崇信程朱理学,有小说《野叟曝言》。

望并三宗。名列四皓;

会稽世泽,大臣家风。

——上联典指汉代隐士夏黄公,字少通,鄞人。避秦匿商山中,为“四皓”之一。隐居夏里,故号夏黄公。下联典指典指夏姓的郡望“会稽”,借郡望表述对夏禹的崇拜。

附:

五经开国文臣首

七世同居孝友家

——佚名撰安徽省庐江县夏家墩夏氏宗祠联。

泉流东海千层浪

日照南山万树荣。

——此联为夏姓寿庆联。

节义清廉羡中执;

文章台阁爱英风。

——佚名撰夏姓宗祠联。上联典指宋代节度使夏执中。下联典指宋代名士夏英公。

盘簇五辛,家迎万福;

觞称九酝,户纳千祥。

——此联为当代“一代词宗”夏承焘(1900-1986)教授撰书的春联。


百家姓中高姓和夏姓的来源相关文章:

百家姓中时姓和傅姓的来源

百家姓中云姓和苏姓的来源

百家姓中潘姓和葛姓的来源

百家姓中酆姓和鲍姓的来源

百家姓中皮姓和卞姓的来源

百家姓中雷姓和贺姓的来源

百家姓中岑姓和薛姓的来源

百家姓中冯姓和陈姓的来源

百家姓中费姓和廉姓的来源

2021王氏男孩名字100分

32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