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名网 > 取好名字 > 姓名知识 >

吴姓属于什么世家

时间: 淑娟 姓名知识

吴姓属于什么世家

吴姓称延陵世家。

当今,吴姓族人门匾上或灯笼常挂有“延陵世家”字样。延陵,古邑名,遗址在现江苏省常州市南淹城,秦时为延陵县,隶属会稽郡,汉代改为毗陵县,西晋改为晋陵县,分丹徒曲阿乡延陵镇置延陵县。(今江苏丹阳县,且仍有延陵镇)为春秋吴邑,季札公(季子)所居之封邑。

季札以贤德著称,三次让国,继承了先祖泰伯和仲雍的美德,故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,因又其奉在延陵邑,因此称其延陵季子,后人把吴氏堂号取名延陵堂,吴氏家族称延陵世第,延陵世家等。

周人还没有夺得天下的时候,周太王的儿子太伯、仲雍为了把王位让给弟弟季历,就逃往东南沿海,在江苏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。春秋后期,吴国被越国攻灭,吴王的子孙就以国名当了姓。吴氏后来成为中国十大姓之一。

吴姓为什么是天下第一世家

吴姓是天下第一世家,是因为他的始祖吴太伯是春秋时期的贵族,而且孔子称其有“至德让三”,《史记》中就将吴姓列为世家第一。吴太伯是吴姓的第一人,但是没有子嗣,所以叫开氏始祖。吴姓的远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是现如今的陕西西北部地区,故以姬为姓。

“吴中第一世家”——苏州吴氏

苏州吴氏号称“吴中第一世家”,因为《史记》把吴太伯世家列为天下第一世家,太伯三让天下等事迹,而被广泛推崇。

王謇《平江坊考》曾说,吴氏“为吴中第一世家,朱张顾陆莫能望其项背”。可见其家族的地位非同一般。

太伯

吴姓源于姬姓,其远古初祖是黄帝,而吴太伯则是吴姓第一人,因为无子嗣,所以被称作是开氏始祖,而在《史记》中所记载的天下第一世家,指的就是以吴太伯为代表的家族。仲雍是太伯的弟弟,继承了他的位子传承下来。于是仲雍就是吴姓的血缘始祖。

仲雍

在吴氏家族中,最为后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“太伯三让天下”的故事了。

一让季历:

太伯的父亲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,仲雍和季历是他的两个弟弟。当时古公亶父很欣赏季历和他的儿子姬昌,有立季历为继承人的想法,以便传位给姬昌,但是太伯又是长子,古代人遵循的是嫡长子继承制,所以继承人的选择一直没确定。

后来,太伯知道了父亲古公亶父的心思,为了成全父亲,就和二弟仲雍假借采药之名,连夜逃奔到东吴荆蛮之地,还故意把自己弄的像当地土人一样,剪断头发,身上刺满花纹,以此表示不可以继承君位,来避让季历。(正因为这样,才受到了当地人的敬重,被称为吴太伯。)

二让文王:

太伯的父亲去世后,他与弟弟仲雍回去奔丧。季历和众臣就求他继承王位,但是太伯坚决不答应,料理完丧事后就立即返回江南,而王位就由季历来继承了。

三让武王:

季历立为王位后,整肃朝政,扩大领土,遭到商的嫉恨,被暗害致死。太伯又一次回来奔丧,而群臣又一次要他继位,他依然不从,办完丧事后立马返回,王位由“圣子昌”——姬昌继承。而这位姬昌就是后来显赫的周文王。

太伯三让天下的故事,被人广为传颂,太伯而且还被孔子称之为“至德”之人,《论语》中讲到:“泰伯可谓至德也矣。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。”(太伯,亦称作泰伯)

而“民无得而称焉”的意思则是说“百姓不知用什么话来称颂他们”。太伯谦让的德行,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为后世人所景仰,是人们心中的道德楷模。

正是因为太伯的第一次“让贤”,当太伯到了东吴荆蛮后,荆蛮人为他的行为所感动,纷纷前来投靠、跟随。一时间,竟有千余家人来追随他,奉立太伯为当地的君主,称吴太伯,自号“勾吴”。

当时正值商代末年,王朝衰落,中原地区的侯王用兵频繁。太伯深恐兵祸波及,在梅里平墟修筑城郭,“周三里二百步,外郭三百余里”,名曰“故吴”。太伯定都梅里后,大力兴修水利,发展农业生产,曾“穿浍渎以备旱涝”。相传太伯开凿太伯渎,俗称伯渎港,人民世受其利。在他和仲雍的带动下,勾吴国逐渐发展壮大,进而建立了吴国。

太伯没有后代,死后由他的弟仲雍继位。太伯葬在梅里东之皇山(今无锡鸿声境内)南麓。东汉永兴二年(154年)四月,桓帝命吴郡太守糜豹监修太伯墓,并在太伯故城中“即宅为祠”,建造太伯庙,供人们祭祀瞻仰。

吴姓的起源说法

起源一:源自姬姓

商朝末年,周人祖先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居岐山下的周原,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,分别是长子太伯(泰伯)、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,季历的儿子姬昌特别聪明、贤德,古公亶父很想让季历做继承人,以便传位于姬昌,太伯知道父亲的心事,为了不让父亲为难,借为父采药的机会带领着仲雍远走吴越一带,建立勾吴国。

吴国开国君主太伯无后后传位于弟弟仲雍。武王伐商成功建立周朝后,到处寻找太伯和仲雍的后裔,此时吴国已经传位到仲雍的第三世周章。

于是周章被封为勾吴国君,又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周北边的夏都故址,建立虞国。

周武王又追封太伯为吴伯,后来吴被越灭国,吴国后裔以吴为姓。因此太伯为吴姓尊为得姓始祖,仲雍为血缘始祖。

姬姓吴氏在秦汉时期显赫一时,形成了长沙王吴芮家族、河南上蔡廷尉吴公家族、河南洛阳吴雄家族,后形成的著名郡望主要有濮阳郡、渤海郡、陈留郡、吴兴郡、汝南郡、长沙郡和武昌郡。

宋元明清时期的左台吴氏、太原吴氏、吴宣家族、丹阳吴氏、固始吴氏、新野吴氏等。姬姓吴氏是人丁最为兴旺的吴氏一支。

起源二:源自姜姓

在上古时期,有一个姜姓部落,以“驺虞”为部落图腾,上古时期“虞”以“吴”同音,部落就以吴为名,部众遂以吴为姓,夏朝时期,吴部落迁徙到观津(河北武邑),在少康时期该部落有一个神箭手叫吴贺曾经收一个徒弟,就是大名鼎鼎的神箭手后羿!

起源三:源自吴回

吴回,是颛顼高阳氏的曾孙,老童之子。到帝喾高辛时代,因迁居姜姓吴部落,而称吴回。因哥哥重黎任火官祝融时办事不利,被帝喾消灭,后接替哥哥任祝融,到商朝时,这支迁徙到山东临朐,史称王吴。

起源四:源自姚姓

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之后,封帝舜的商均于虞地建立虞国,商朝建立之后,虞国灭亡后,虞国的后裔遂以吴为氏,秦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吴广就是姚姓吴氏的后裔。

起源五:源自改姓

1、赵改吴姓。晋江市安海镇星塔吴氏原姓赵,先祖为赵仕道,为宋高祖赵匡胤的17世裔孙。相传宋元鼎革之际,部分赵姓子孙为避祸,纷纷易姓,赵仕道的子孙跟随母亲姓,改姓吴,后来星塔吴氏由晋江扩散到金门、澎湖及台湾岛。

该支吴氏如果有男丁去世,送殡的队伍书写“吴姓”的在前,回来的时候书写“赵姓”的在前,墓碑上书写“赵公某某”,也就是“生吴卒赵”。

2、蒲改吴姓。宋元鼎革之际,泉州富商蒲寿庚因投降元朝,曾杀害宋皇室后裔,在明朝推翻元统治之后,朱元璋对泉州蒲家进行秋后算账,其中不少蒲姓为避祸改成吴姓。

3、张改吴姓。泰州姜堰区城北村吴姓,祖上本姓张,乃张士诚后裔,在和朱元璋争锋的过程中,兵败被俘,在狱中自缢身亡,为避免被赶尽杀绝,张士诚的一个子儿被送到舅舅家,改姓吴,后来朱元璋为维护自己通知,强制的将苏州人民迁往苏北,而泰州就是迁徙的一个目的地。

4、胡改吴姓。胡吴氏入黔始祖为胡景扬,因躲避战乱在毕节大方县,得吴姓百姓保护,改为吴姓。

5、张改吴姓。在毕节大方锅厂白岩脚等吴姓,原是张献忠的后裔,因张献忠兵败被灭族,得吴姓保护得活,遂改为吴姓。被称为锅厂张吴。

6、翁改吴姓。被称为“词中李商隐”的南宋吴文英,本姓翁,后出继给吴姓改姓吴。

起源六:源自少数民族

缅族人改吴姓。在看各种报道的时候,会发现缅甸中央政府绝大多数官员都姓吴,比如前总统吴廷觉,总理吴登盛等等,感觉吴姓是缅族第一大姓。

其实不然,缅族是有名吴姓,通常在名字前加一个冠词,表达对人的尊称,对年长者、上级或有一定的地位的男性都称吴,意思是“叔叔、伯伯”。

满族、蒙古族、苗族等都有苗姓,其起源也多与汉族吴姓不同。

吴姓谱序

现存吴姓谱序,最早当推唐代著名文学家吴少微的《吴氏正宗谱序》。吴少微是季札的第61世孙,他的诗文雄迈高丽,与富嘉谟合称“吴富体”。此后之吴氏谱序,宋初有著名学者、龙图阁大学士吴遵路的《丹阳吴氏宗支录初编叙》。宋以降,至民国时期,文人学者、政客要人所作的吴氏谱序,就数不胜数了。

41302